台灣台北城地方望族浮水蓮花林家的簡述:
林式霽(林全勝)15世有三子 ,開台祖來自福建泉州玉山鄉登陸於淡水
長男林瑞香(林逢元官章) (林翼騰) (林廉慎),次男林攀桂,三男林清富(林三勝)16世
林燿鋒官章恩貢(林士銳) (林星彩) 次男17世
林芷鄰(林文澧) (林詩沅) (林紹芬官章附貢生) 六男 18世 林世文(?)18世
林禮仁(林章居) 次男 19世
林傳炘(林華光) 、林華格、林華鯤、林華嵩、林華袞、林華炯、林華興、林華鄂20世
林傳炘的長男林家珍、林家良、林家成、長女林舜英、林桂英、林淑英21世

 

以下全文引述自大安區【建倫里】里長林正達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daanjianlun-papago/


*********

昔日的台北曾流傳著一句俗諺「一鳥、二關刀、三蛇、四蓮花」, 係指前清時期臺北的四大人家,因獲得吉穴而成就致富。 「一鳥」是說城中周百萬得到的穴是烏鴉孵蛋; 「二關刀」指中崙舉人李文元家族三棟房屋恰好位於關刀穴; 「三蛇」為大安區的林榮泰所得的穴是南蛇拜斗,蛇頭向七星; 「四蓮花」則指大安區坡心(陂心)的林家得到浮水蓮花穴。

最早來大安區一帶開墾的是福建籍的先民,包括陳姓、凌姓、林姓、周姓及廖姓等大家族; 陳厝,在基隆路三段155巷一帶;凌厝,在信義路四段44巷34弄14號一帶; 陂心林厝,位於敦化南路一段、仁愛路四段一帶;林榮泰厝,位於四維路141號一帶; 文昌街和通化公園一帶有周厝;和平東路二段與建國南路二段交會處附近有廖厝。 在大安區公所的網站裡,所提到的『坡心』就是現在建倫里一帶, 『坡心厝』就是由林式霽於乾隆末年所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而陂心林厝的子孫有部分至今仍居住在古厝原址附近。

其實『坡心』古稱『陂心』,位於大安庄裡面,台灣光復以後才改稱為埤心或坡心。 在乾隆年間,現今大安區稱為「大灣庄」。 到了道光年間,因為來自中國閩南之漳州漢移民興建大安圳,而將大灣庄改名為「大安庄」。 光緒元年(1875年),清朝政府於臺北設府,轄二十二街庄。

1895年中日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人。 明治31年(1898年)9月起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台灣土地調查, 其主要目的是在調查土地權力、區分土地地目和等則以及詳細查明地形。 台灣總督府前後共歷時6年多(1898年~1904年), 經由複雜的土地調查、地籍測量以及利用三角點、水準測量等精細方法繪製出『台灣堡圖』。 地圖上詳細標示出當時台灣街、庄、堡、廳之行政界線、土地利用狀況、聚落地名、河川水系等。

此套地圖的繪製完成,不僅使得當時台灣總督府可以完全掌控台灣的社會與土地使用狀況, 並可以依照此圖進行對台灣社會的改造與開發; 另一方面也提供現今從事日據時期台灣歷史與地理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是一套具有「承先啟後」意義的地圖。 由日本人所製作的台灣堡圖當中,可以約略看得出來現在大安區的地理位置。

由於當時居民多從中國福建移民而來,故地名的發音也多以閩南語為主, 日本人製作此地圖時,將地名的漢字上標注片假名,以利日本人理解。 陂心(bi- shin),現在大安區建倫里一帶。 車層(cha- tsuan),現在大安區車層里、延吉街一帶。 龍安陂(ryon an bi-),和平東路二段附近。 六張犁(rau din re-),和平東路三段附近。 下內埔(e- rai po-),辛亥路三段一帶。

大加蚋堡是「台北廳下十二堡之一」,原是從平埔族居地「Tagala」音譯來的, 其意義是「平坦浸水、潮濕的地方」,大約有八十平方公里的面積,包括今台北市的一大部分。 圖中大加蚋堡裡的大安庄(包括十二甲、龍安陂、陂心)、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今大安區內。 大安庄中的「陂心」為林式霽家族所居住,土地約有一百八十多甲,占了大安庄三分之一以上, 當時富甲一方的林姓家族,人稱「陂心林家」。 而「陂心」一詞的由來,由下圖中可以窺知一二。

陂:ㄆㄧ/,音同皮,ㄆㄛ,音同坡,原義為池塘、小湖、水岸, 是「蓄水於池沼,以利灌溉」的水利設施。 圖中藍色區域部分為池塘和灌溉溝渠,橘色區域則為林式霽所蓋的「陂心厝」。 陂心厝座落於隆起的小丘陵,被池塘和溝渠自然圍繞,有如護城河一般; 而古厝位於池塘之中心,故曰「陂心」。 此丘陵又彷彿小島一般,林氏家族也稱之為「大陂島」(大埤島)。





林式霽於乾隆末年所建之三合院,在當時聘請福建的建築師設計,而石材和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台, 經咸豐三年(1853年)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 但民國57年(1958年)因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 根據林氏耆老的說法,當時可以從古厝直接看到日本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



根據林氏家族沿革所記載,林式霽(1745年~1824年),字燕明, 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三都玉山鄉石壁村(今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石壁村)人, 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於弱冠之年隻身渡海來台。 來台之初,寓居淡水,入船頭行(今報關行)為夥計十餘載, 之後逐漸累積資本,自營染料生意、醬油工廠及船頭行於艋舺。 由於林氏克勤克儉,通財致富,購置田產,造福鄉里,興利除弊,經清朝政府恩授文職正八品修職郎。 林式霽育有三子,長男林瑞香,次男林攀桂,三男林清富。 後因子孫繁衍,不敷居住,三房子孫林清富在陂心(現敦化南路一段233巷一帶)另蓋了一間三合院建築, 但規模格局比林式霽所蓋房子之略小,於民國76年時遭拆除。



根據林氏家族的說法,當時家族所持有的土地,除了整個建倫里以外, 東至延吉街,南至信義路四段與安和路一段,西至忠孝復興SOGO百貨附近,北至現在市民大道, 包括現在的頂好商場、統領商業大樓、仁愛路圓環、仁愛國中小、仁愛醫院、及國泰醫院等地, 剛好都是目前台北市最精華的東區地段。 除了位於東區的土地之外,還有萬華艋舺的店面,後山埤的部分土地等等。 下圖的古今對照圖中,約略可以看出當時在大安區所持有的土地農田的範圍。


*********

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約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前即已成立, 由當時為官的林式霽(1745~1824年)家族,自艋舺龍山寺迎請分靈自安海龍山寺的觀音佛祖抵境奉祀, 分三股輪值護佑著大安地區眾善信已近兩百年。

林式霽家族原居於艋舺,於道光九年(1829年)艋舺龍山寺重建之時,捐銀拾圓參與修繕工作, 大正九年(1920年)時,子孫林禮仁捐獻金三百圓參與改建工作, 內容都記載於艋舺龍山寺的石碑與銅碑之內。

後來林式霽家族購置田產,從艋舺移居至大安庄陂心(今大安區建倫里一帶), 根據林氏耆老的說法,觀音佛祖原為林氏家族所奉祀, 然而某年發生嚴重的蝗蟲害,林氏家族以外的田地多半欠收,只有林氏家族耕作的稻田未受影響, 於是地方人士認為此乃觀世音菩薩庇佑之故,故與林氏家族商議可否將觀音佛祖輪流奉祀, 此乃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成立之開端。

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分為三股輪值。 第一股大安字埤心(一作坡心)(民國95年值年,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林氏宗親為主要成員)、 第二股大安字龍安坡(民國96年值年)、第三股大安字十二甲(民國97年值年)等三股輪值, 早期由農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十五日依序擲筊選定酬神日,隔日舉行過爐慶典; 現今則多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筊選,農曆九月十九日前之吉日舉行酬神正戲慶典, 並需準備宴請其餘兩股代表的筵席,一併舉行筊選爐主,早期有舉辦神豬神羊比賽, 今因成員不多僅舉行小型拜拜,並於農曆九月十九日或另選吉日筊選舉行過爐慶典。

隨著大安地區的都會化,新客老戶在這裡落地生根,更讓我們感念觀音佛祖這兩百年來的庇祐, 從大水塘的埤心到高樓林立的繁華東區,一尊老佛祖,見證了這段發展。

今年適逢觀音佛祖三年輪值本地, 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訂於國曆十月二十四日(農曆九月十七日)於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舉辦祈安慶典, 祈願佛祖慈悲,庇佑本地平安喜樂。 活動當天上午九時至十二時止,備有平安湯圓與大眾共結法緣,下午有酬神布袋戲的演出, 歡迎大家一起來回味這持續一百多年的傳統。

參考資料 武財神趙玄壇信仰文化史料文獻研究中心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

在東區明曜百貨的後方,某一棟13樓大樓的一樓,門口寫著埤心林三勝公廳。 約莫有著四間店面的寬度,外面種著一排柳樹,格局看起來像廟宇的建築, 在繁華的東區街頭格外引人注目。



林家的祖先從中國福建渡海來台後,居住在萬華(現在西園路一段附近), 後來事業有成,購入土地並遷居到大安區來。 當時林氏祖先所購買的土地包括了現在的仁愛國小、仁愛國中、國泰醫院等等, 並在仁愛路四段上的富邦金融大樓的位置及 明曜百貨後方(即是現在的建倫里)上蓋了兩間閩南式的祖厝。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平地變成了高樓,農地也變成了道路, 林家的子孫很多也移居到外地去了。 在農曆的初一、十五或是祖先祭日的時候,除了宗親們會回來聯絡感情之外, 現在附近的鄰居或是商家也都會進來祈求平安。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55號 MRT 忠孝敦化3號出口 02-2721-6841

林家的祖先從中國福建渡海來台後,居住在萬華(現在西園路一段附近), 後來事業有成,購入土地並遷居到大安區來。 當時林氏祖先所購買的土地包括了現在的仁愛國小、仁愛國中、國泰醫院等等, 並在仁愛路四段上的富邦金融大樓的位置及 明曜百貨後方(即是現在的建倫里)上蓋了兩間閩南式的祖厝。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平地變成了高樓,農地也變成了道路, 林家的子孫很多也移居到外地去了。 在農曆的初一、十五或是祖先祭日的時候,除了宗親們會回來聯絡感情之外, 現在附近的鄰居或是商家也都會進來祈求平安。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55號 MRT 忠孝敦化3號出口 02-2721-6841


【財訊週刊】以下全文引述自2014-08-27 作者:游筱燕 出處:財訊 第 458 期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01&id=4627&p=1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01&id=4627&p=2

鮮少接觸媒體,身為林家第23世、東區建倫里里長的林正達,首度接受專訪,讓外界得以一探這神祕家族的面貌。 林家的開台祖先名叫林式霽(第15世),來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玉山鄉的石壁村(今為石獅市),清朝乾隆年間,因為故鄉土地貧瘠多為旱地,20多歲時決定渡海來台闖一闖。 來台灣時先在報關行打零工,存下錢後就在台北最熱鬧的萬華華西街、西園路附近一帶騎樓下 擺攤做生意;為免寄人籬下常被店家趕來趕去,下定決心要買下自己的店面,才開始了店面投資。在經營染料生意、醬油工廠及報關行之餘,於萬華購置了30多間 店面。林式霽的第一家店面,就位於現在的桂林派出所旁,是林家的起家厝,即使已經興建起大樓,現在林家的祖先牌位就設置在裡面。

後來龍山寺附近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拚」,不只林式霽,萬華多數的店面都被燒 光,林式霽一方面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一方面畏懼戰火再起,決定把家族重心移往市郊的大片農田「陂心」,就是今天的東區;擁有豐富田產的林式霽在東區頗負盛 名,也曾衣錦還鄉福建泉州。林式霽在台開枝散葉,3個兒子分別為大房林瑞香、二房林攀桂、三房林清富,人稱「陂心林家」,是前清時期的台北四大人家之一。

林式霽事業有成後,選擇在現址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蓋三合院,還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 築師設計,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台,後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為「陂心厝」;據了解,林家古厝是個風水寶地,稱為浮水蓮花穴,在「一鳥、 二關刀、三蛇、四蓮花」的古俗諺中是四大人家的寶穴之一。據稱,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就是得此寶穴後,聲勢規模不斷壯大,現今的業務包括金融、建設、通 訊、媒體等領域。 直至民國60年左右,政府為了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未拆除前,林家的大房、二房都住在 「陂心厝」內,三房因子孫繁衍,不敷居住,才在敦化南路233巷一帶另蓋了間三合院,位於現今的林三勝公廳對面;因城市發展需要,民國76年時亦被拆除。 為感念祖先,三房子孫和建商合建林三勝公廳,身為三房子孫的林正達辦公室便設於此,由後代輪班供奉。 隨著時代更迭、子孫愈來愈多,林家的土地在耕者有其田、375減租的制度下逐漸流失,民國60年左右,國泰蔡家開始收購林家人的地,「蔡家人的起家厝新光敦南誠品大樓就是我們林家賣給他的,當時那裡是一片爛田,不適合耕種。」林正達說。

據了解,在林式霽的3個兒子中,大兒子林瑞香早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嶄露頭角握有優勢,也是現在林家中,事業版圖最大的一支。 林瑞香的孫子林禮仁,因為從事代書工作,深知土地買賣的眉角,早在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做土 地調查登記時,把二房、三房認為沒價值就不登記的池塘,統統拿去登記在自己名下;此外,由於從事代書,林家後輩要土地買賣都找上林禮仁,有時付不出代書 費,便將1000至2000坪土地當作報酬,若以原本林家人所持有的太平洋敦南商業大樓、2012年整棟標售行情中的土地每坪1409萬元換算,這一送, 就送出了140億到280億元,奠定了現在大房豐厚資產的基礎。 林家大房子孫為了感念林禮仁,就在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口,與建商合建的兩座辦公大樓,特別命名為「禮仁通商大樓」,是東區的重要商辦大樓。

根據本刊調查,如今在台面上活耀的林家人幾乎都是大房子孫,他們除握有精華店面外還頗具生意頭腦,像是過去知名的七星汽水,信義路四段和通化街路口的大批發百貨等,新樹集團,寶林公司。都是林家大房做過大生意的最好見證。忠孝東路四段MISS SOFI、Adidas、三普企業大樓禮座、仁座以及敦化南路一段上錢櫃旁的Reebok等店面。

至於二房、三房呢?林正達說,早年二房同樣有不夠居住的擴建需求,原本想在現址東區粉園 處蓋祖厝,去福建載石材回台灣的路上,不幸沉沒台灣海峽,所以在東區,林家只有兩間古厝,二房也就漸漸沒落,人丁稀少。而三房為了不再讓祖產流失,才成立 了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要後代的林家子孫不要忘記林家和東區發展的緊密關聯,更要飲水思源。 林正達呼籲大家保留社會的文化資產,畢竟台北市在蓬勃發展的過程當中,已經粗暴的毀滅了各式元素和文化,大家都不應漠視。

*********



林禮仁子孫為感念祖德,將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建物命名為禮仁通商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