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北城地方望族浮水蓮花林家的簡述:
1945年的相片沒有敦化南北路、沒有仁愛路、沒有忠孝東路、沒有仁愛圓環,沒有光復南路。
林式霽(林全勝)15世有三子 ,開台祖來自福建泉州玉山鄉登陸於淡水
長男林瑞香(林逢源官章) (林翼騰) (林廉慎),次男林攀桂,三男林清富(林三勝)16世
林燿鋒官章恩貢(林士銳) (林星彩) 次男17世
林芷鄰(林文澧) (林詩沅) (林紹芬官章附貢生) 六男 18世
林禮仁(林章居) 次男 19世
林華光、林華格、林華鯤、林華嵩、林華袞、林華炯、林華興、林華鄂20世
林式霽(1745年~1824年),字燕明,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三都玉山鄉石壁村(今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石壁村)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於弱冠之年隻身渡海來台。來台之初,寓居淡水,入船頭行為夥計十餘載,逐漸累積資本。於1810年在艋舺成立永泰號船頭行、以及金晉安商號,經營染料生意、醬油工廠及船頭行。林氏克勤克儉,通財致富,購置田產,造福鄉里,興利除弊,經清朝政府恩授文職正八品修職郎。林式霽育有三子,長男林瑞香,次男林攀桂,三男林清富。在此開枝散葉。
陂心位在大安庄裡的一片土地,範圍涵蓋敦化南路、忠孝東路、仁愛圓環一帶,是艋舺經商致富的林式霽家族所有。林式霽在大安庄陂心興建風水寶地「浮水蓮花穴」。林家陂心大厝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築師設計,石材建材從福建運來臺。林家人才輩出任清朝官職修職郎、貢生、廩生, 陂心古厝有石製的旗桿。壯大林家聲勢,當時大安庄1/3以上的土地都是林家的。咸豐三年(1853年)大厝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陂心大厝」,後與三房的「陂心北厝」三合院齊名。
陂心林家大厝 ,四周都是大埤(池塘),對外的道路只有一條,由於大厝是紅橘色的油面磚,遠看很像蓮花浮在水面,對外的那條小路就成了蓮花的莖,所以才有浮水蓮花的稱號。由於面臨大水池,陂心林家當年進出以水運為主。當年建造宅院時,從福建訂購的建材可以上溯淡水河、基隆河,經過港仔溪的「下陂頭」,經「上陂頭庄」,直接在大水池中央的「陂心」卸下建材。大灣的下游港仔溪,在今天圓山交流道附近注入基隆河。從大灣到基隆河間的港子溪河道,原本自然蜿蜒於平原上,並且成為大灣下游五個庄頭的灌溉水源。
大灣上游的集水區,大約等同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以南的部分。主要的水源分為兩道,一道來自六張犁谷地的溪流,一道來自大安區南部農田灌溉的餘水。這兩道水流在今天通化街夜市一帶匯集,合流後從信義路光復南路口附近往東北流入大灣。通化街一帶則因為低窪,土地鬆軟,因此名叫「濫底」或是「湳內」。1966年排水設施完成之前,這裡每逢大雨就會淹水。大灣上游兩道水流的集水區,是台北盆地中重要的森林區域。來自六張犁谷地這條溪流,上游分水嶺的地名叫作「軍功坑」如前所述,來自六張犁和內埔的溪流在通化街夜市附近合流後注入大灣。大灣是一個相對平靜的水域,泥沙會在此沉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水域陸化。
耆老的說法,在今安和路、延吉街、和忠孝東路間的三角地帶,原本是一片天然的沼澤地,後經農民經營整治成為一口面積達200公頃的大型儲水灌溉池塘,稱為「上陂」……上陂中心有一塊堅實地面 最早浮出池面,因此名為「陂心」。∼《大安區志》 p.24
古早只有阮這塊土地浮起,四周都是水窪地,日本時代之前必須划船進來,所以稱陂心,船隻可以通到艋舺。陂心厝位於大陂中心,只有一條小路通往興雅庄,說是浮水蓮花穴。(林郎玉) ∼《台北畫刊409期》p.7
筆者推測,從陂心到艋舺沒有水路直接相連,從「陂心」必須繞行「上陂頭庄」、經過港仔溪「下陂頭」、經過基隆河,經過淡水河、才能繞行通到艋舺。
只有一片平原,從復興南路到延吉街,房子零零星星。兩間祖厝特別顯眼,紅色圈圈是大厝所在。
從埤塘及溜公圳地圖來看,港仔溪搬運建材的水道
應該是天藍色天然的埤塘水道,而不是紫色的人為開鑿的溜公圳水道。
原因如下:
只有天藍色天然的埤塘水道會經過陂心,才能卸下建材。
另外一條紫色的水道,在延吉街的東側,
跟延吉街平行,跟陂心是不相連的。
從埤塘地圖來看
上陂莫約200公頃,由三個陂塘組成,三個陂塘交匯的水道出口叫做上陂頭
上陂頭庄是距離上陂頭西北方數百公尺的村莊。
上陂中心有一塊堅實地面 最早浮出池面,名為「陂心」
下陂由三個埤塘交匯成狹長水道,狹長水道出口叫做下陂頭
下陂形狀類似ㄐㄧ爪。
上埤埤塘,下埤埤塘,中間並無天然的埤塘水道相連接。
SOGO忠孝館後面的溜公公園,花臺上貼了「溜公圳」雕刻磁磚,暗示是圳道,其實大錯特錯。但公園下面其實 是排水道,根本不是「溜公圳」圳道。
比溜公圳地勢低,卻不用溜公圳水,不用繳水租的有五個庄,位置大約相當於現在臺北市中山區。這五個庄之所以不用溜公圳的水,是因為在它們與溜公圳之間,還有一個上陂。這個上陂在二十世紀初還存在,現在的 SOGO、誠品敦南、仁愛圓環,當時都還是上陂水池的一部分。這個水池下游的五庄,就用它來灌溉。對(位於現在中山區)這五庄的農民來說,上游的上陂收集自然溪流和上游的下水,等於是免費的。陂心林家請律師荻原孝三郎向總督府土地調查官員陳情,主張上埤水埤的所有權,還進一步主張下游五庄全都要繳水租給他。總督府土地調查官認為上陂是天然水系,那就收為國有。陂心林家輸了原本擁有的水埤所有權(包括SOGO 忠孝館所有權),下游五庄從原本可以用免費天然的水,變成要繳錢給公共埤圳溜公圳組合。 官司兩造都變成輸家,最大贏家還是就是國有的溜公圳組合,因為上埤排乾後的新田都無償歸國有溜公圳組合所有了,SOGO 忠孝館就是蓋在國有溜公圳組合的租地上。2033年期滿SOGO 忠孝館就要收歸國有溜公圳組合。
組合收為國有後, 總督府覺得當時在臺北盆地的水圳經營沒有效率,1901 年就合併溜公圳和霧裡薛圳這兩個主要灌溉系統,交由「公共埤圳溜公圳組合」管理。為了進一步提升效率,1907 年至 1909 年間更合併兩圳的水源。
以下出自【大房林瑞香林禮仁派下】後輩子孫口述
林家的開台祖先是林式霽(15世)來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玉山鄉的石壁村(林家祖先的祭祠公業名稱則是林全勝),先祖林式霽有三位兒子:大房林瑞香、二房林攀桂、三房林清富,而林禮仁 則是大房林瑞香(16世)的後代子孫,林瑞香的二男林式銳(林耀鋒17世)之六男林紹芥(林芷鄰18世)則是林禮仁(19世)的父親,林紹芥的唯一兒子就是林禮仁,林禮仁生有八男五女,長男林華光(20世)。祖籍地是福建泉州晉江縣的玉山石壁村!林氏家族的四合院大祖厝(位於現今仁愛路四段路馬路中央及旁邊金融大樓之位置)祭祠公業祭祖活動,陂心祖厝前庭有高高的石旗桿,甚是壯觀!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林瑞香(16世),字瑞香,亦字翼騰,號廉慎,又號蘭畹,工詩文,好遠游,所至必有題詠。英偉豁達,自立於學,以淹博稱。年十七,舉鳳山縣學增生。性喜山水,不求仕進。嘗遊燕、趙、齊、魯之郊, 踰太行,浮沅、湘,曆五,遵海而歸。所至皆有詩,宏博雅麗中兼有哀惋之音, 識者以為騷之遺也。作詩「淡水八景」,才華奇崛,不遜名家。陳培桂纂修《淡水 廳志》,收載於文徵篇,一時人爭誦之。作皆類此,有專集,惜不傳世。林逢源,熱心公益,捐錢贊助萬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淡水廳新竹築城案,林逢源是淡水廳築城案37名主要捐贈者,受封八品頂載。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鳳山龍山寺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林士銳(17世)官章耀鋒六品頂戴為林家官位最高者,字子穎,號星彩,又號敦岩,原籍晉江,艋舺歡慈市街人。清代歲貢,與陳維英、張書紳、蘇袞榮、吳子光合稱「淡水五子」。文字桀驁,出入百家,致力三易,有獨到之識。著有《觀象指南》、《易說》等書。林耀鋒以鹽業致富,道光三十年(1850年)選上歲貢。時漳泉械鬥,各地難民蜂湧而至,其中貧病流離失所者不少,死而無以葬,葬而暴露者,亦時有之,林耀鋒咸出資賑恤、掩埋。事聞,欽加六品頂戴。林耀鋒娶妻陳玉娘,乃大龍峒舉人陳維英姊丈。「淡水五子」結為姻親,傳為佳話。
林士恬(17世)(林士銳三弟)龍山寺撰有
(Center - 聖母殿)
「南海真源般若津船環晉水
龍山分?大千慈惠普磺溪」
(Right - 文昌殿)
「泉地多文海市亦占珠氣
郊原如繡物華已遍瀛洲」
(Left - 關帝廟)
「泉貴思源飲吾和者帝力
郊歌適彼于胥樂兮神庥」
林紹唐(18世)六品頂戴,字詩賓,號次皋,清淡水廳人,同治十一年(1872)恩貢,曾任《淡水廳志》採訪,時銜六品銜訓導 。清代書法家大師,其書法為世所珍。
題松鹿圖
養成頭角幾春秋,
立腳塵寰自結儔。
老柏丰標覘素抱,
靈芝氣味意相投。
宋賢古洞曾陪讀,
虞帝深山記與遊。
待到笙簧吹鼓候,
也從萍野鳴呦呦。
此詩收於賴子清《臺灣詩醇》,又載《臺海詩珠》
======
春風
春風吹花開, 春風吹花落。
開落一春風, 春風何厚薄。
不受春風恩, 不怨春風惡。
此詩收於《大屯山房譚薈》
林紹唐,紙本八美圖四屏風,有其親簽落款
林紹唐,紙本八美圖四屏風,有其親簽落款
林紹芬(18世)官章附貢生,撰(龍山寺觀音佛座後面壁南海普陀山圖聯) 。「南海於東瀛千峰一筆,聯西天于北淡異地同源。」
林禮仁先生(19世)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年少失怙,家道中落。憑藉著自己獨自勤奮努力,在艋舺擔任土地代書,並在大稻埕永樂町三丁目98 & 99番地開「林悅隆行」別稱、「悅隆號」經營南北貨,林禮仁先生擔任土地代書,憑藉著丈量工程專業,嫻熟法律條例。服務認真,口碑又好顧客盈門,所以工作異常忙碌,服務範圍廣及新竹苗栗、文山堡安坑、大加蚋堡。經常要去法院登記交付。由於他勤勉努力,加上經商所得,頗蓄財資。林禮仁同時也投資購買土地,遍及艋舺、陂心、北投、六張犁、錫口等地,林禮仁累積財富,重建林家聲譽。林禮仁在日治時期擔任總督府土地測量員,在國民政府時期擔任龍山區民代表會主席,熟稔政商人脈。林禮仁將經商所得,擴大購買忠孝敦化捷運站及仁愛圓環附近土地。合併陂心祖產奠定穩固基礎,再創新局。更難能可貴的是,林禮仁在事業有成之後,熱心公益回饋社會,並擔任龍山寺主委。多次捐贈龍山寺、青山寺、台中一中。在台中一中留下捐贈石碑,在龍山寺牌匾有林禮仁主委落款。林禮仁先生娶妻張阿治女士,張阿治女士是當時的台灣首富張德寶獨生女,當時有一句俗諺:「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 張德寶家族產業遍及現今的成都路/內江街/昆明街/康定路等這四條街包圍著的整個花園豪邸。為了感念林禮仁先祖創造財富,壯大家族。林禮仁子孫特別將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精華地段兩座建物命名為禮仁通商大樓。
有關陂心浮水蓮花穴,陂心林式霽古厝正確位置考證。坊間流傳的地圖有待商榷,坊間傳說紛紜。林禮仁曾外孫剛好手邊收集了很多仁愛圓環的老照片老地圖,對比了七張地圖及照片,輔以仁愛圓環、延吉街、光復南路、兵工廠鐵路支線、松山菸廠、1960年代建造安樂大廈、敦化大廈、共和大廈、勝利大廈、幸福大廈當地標。總結報告如下。
對比1960年代以及1974年的空照圖,浮水蓮花穴其實就位在富邦金融大樓以及國泰金融大樓的斜對角線上,75%的面積坐落於仁愛路四段的馬路上,15%的面積在西北角已經改建成當今的富邦金融大樓, 3%東南角在當今的國泰金融大樓。7%東南角在當今的富邦福安紀念館。富邦金融、國泰金融大樓緊緊抱著浮水蓮花穴,坊間傳說該地為風水寶地、浮蓮的泉水源源不斷掖注企業的財源,讓企業蒸蒸日上。
從早期原本的四個陂池,到後期剩下東陂、中陂、西陂個三陂池。浮水蓮花穴位在東陂與中陂之間的隆起地,仁愛國中則位於中陂、西陂之前的隆起地。仁愛國中及仁愛國小就臨街浮水蓮花穴陂,校地就在陂心大灣流域,而陂心古厝大門就朝向仁愛國中的側牆。
林禮仁毛筆字,書法字跡流暢有勁,令人激賞
與伯父林紹唐書法家字跡相比,各有千秋,名噪一時
林禮仁毛筆字,書法字跡流暢有勁,令人激賞
與伯父林紹唐書法家字跡相比,各有千秋,名噪一時
林禮仁毛筆字,書法字跡流暢有勁,令人激賞
與伯父林紹唐書法家字跡相比,各有千秋,名噪一時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林禮仁捐贈台中一中。在台中一中留下捐贈石碑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林華嵩(20世)萬華人曾以〈淡水之濱〉一作入選第十回臺展東洋畫部,畫作左下角蓋有一方印。林華嵩畢業於老松公學校高等科,學生時期便擅長繪畫,於1934年拜郭雪湖為師,學習東洋畫。1935年首度參加臺展落選後發憤創作,隔年完成三件作品再次參選,卻在當回臺展搬入日前因急性腹膜炎驟逝。之後三件遺作雖然有兩件入選,但因負責送件的代理人在手續辦理上使用本名林華嵩以及雅號林雪塘分別出品,故引發「二重入選」的爭議。最終經臺展主辦方裁定,決議撤回以林雪塘為名的〈秋霄〉一作,保留〈淡水之濱〉的入選資格。
如果想清楚閱讀字數密集的掃描圖片,請用桌上型電腦點選圖片再打開新的視窗,有很多圖片的解析度超過2048點pixel
Year 1853
勘誤表,林家有兩人六品頂戴貢生,並無舉人
Year 1960 to Year 1980
從復旦橋右邊開始,三樓白框橘牆是電信局,白色四樓是光武新村,白色橘色12樓,安樂大廈 順成麵包。
復旦橋左邊第1棟是勝利大廈,旁邊第2棟六層樓建築應該就是綠白相間的幸福大樓,
第3棟就是白色的敦化大樓,第4棟就是紅黑白的共和大樓正在拆除改建當中。
共和大樓旁邊兩層樓白橘紅建築基督教行道會台北教會。
左前方水田的地方應該是現今周武大廈、萬歲大廈的位置。
黃色箱型車旁邊是安樂大廈。
娃娃車上方紅白相間的太平洋大廈,一樓曾經是主婦之店。
藍色車子上方是光武大廈,光武大廈右邊是白色四層樓的光武新村,
光武新村後面的遠方是三層樓白框磚房給電信局。
Year 2000 to Year 2020
以下全文引述自大安區【建倫里】里長林正達的部落格
由於本人年事已高,本宗祠族譜網頁即將刪除佚失。
http://tw.myblog.yahoo.com/daanjianlun-papago/
*********
昔日的台北曾流傳著一句俗諺「一鳥、二關刀、三蛇、四蓮花」,
係指前清時期臺北的四大人家,因獲得吉穴而成就致富。
「一鳥」是說城中周百萬得到的穴是烏鴉孵蛋;
「二關刀」指中崙舉人李文元家族三棟房屋恰好位於關刀穴;
「三蛇」為大安區的林榮泰所得的穴是南蛇拜斗,蛇頭向七星;
「四蓮花」則指大安區坡心(陂心)的林家得到浮水蓮花穴。
最早來大安區一帶開墾的是福建籍的先民,包括陳姓、凌姓、林姓、周姓及廖姓等大家族;
陳厝,在基隆路三段155巷一帶;凌厝,在信義路四段44巷34弄14號一帶;
陂心林厝,位於敦化南路一段、仁愛路四段一帶;林榮泰厝,位於四維路141號一帶;
文昌街和通化公園一帶有周厝;和平東路二段與建國南路二段交會處附近有廖厝。
在大安區公所的網站裡,所提到的『坡心』就是現在建倫里一帶,
『坡心厝』就是由林式霽於乾隆末年所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而陂心林厝的子孫有部分至今仍居住在古厝原址附近。
其實『坡心』古稱『陂心』,位於大安庄裡面,台灣光復以後才改稱為埤心或坡心。
在乾隆年間,現今大安區稱為「大灣庄」。
到了道光年間,因為來自中國閩南之漳州漢移民興建大安圳,而將大灣庄改名為「大安庄」。
光緒元年(1875年),清朝政府於臺北設府,轄二十二街庄。
1895年中日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人。
明治31年(1898年)9月起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台灣土地調查,
其主要目的是在調查土地權力、區分土地地目和等則以及詳細查明地形。
台灣總督府前後共歷時6年多(1898年~1904年),
經由複雜的土地調查、地籍測量以及利用三角點、水準測量等精細方法繪製出『台灣堡圖』。
地圖上詳細標示出當時台灣街、庄、堡、廳之行政界線、土地利用狀況、聚落地名、河川水系等。
此套地圖的繪製完成,不僅使得當時台灣總督府可以完全掌控台灣的社會與土地使用狀況,
並可以依照此圖進行對台灣社會的改造與開發;
另一方面也提供現今從事日據時期台灣歷史與地理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是一套具有「承先啟後」意義的地圖。
由日本人所製作的台灣堡圖當中,可以約略看得出來現在大安區的地理位置。
由於當時居民多從中國福建移民而來,故地名的發音也多以閩南語為主,
日本人製作此地圖時,將地名的漢字上標注片假名,以利日本人理解。
陂心(bi- shin),現在大安區建倫里一帶。
車層(cha- tsuan),現在大安區車層里、延吉街一帶。
龍安陂(ryon an bi-),和平東路二段附近。
六張犁(rau din re-),和平東路三段附近。
下內埔(e- rai po-),辛亥路三段一帶。
大加蚋堡是「台北廳下十二堡之一」,原是從平埔族居地「Tagala」音譯來的,
其意義是「平坦浸水、潮濕的地方」,大約有八十平方公里的面積,包括今台北市的一大部分。
圖中大加蚋堡裡的大安庄(包括十二甲、龍安陂、陂心)、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今大安區內。
大安庄中的「陂心」為林式霽家族所居住,土地約有一百八十多甲,占了大安庄三分之一以上,
當時富甲一方的林姓家族,人稱「陂心林家」。
而「陂心」一詞的由來,由下圖中可以窺知一二。
陂:ㄆㄧ/,音同皮,ㄆㄛ,音同坡,原義為池塘、小湖、水岸,
是「蓄水於池沼,以利灌溉」的水利設施。
圖中藍色區域部分為池塘和灌溉溝渠,橘色區域則為林式霽所蓋的「陂心厝」。
陂心厝座落於隆起的小丘陵,被池塘和溝渠自然圍繞,有如護城河一般;
而古厝位於池塘之中心,故曰「陂心」。
此丘陵又彷彿小島一般,林氏家族也稱之為「大陂島」(大埤島)。
林式霽於乾隆末年所建之三合院,在當時聘請福建的建築師設計,而石材和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台,
經咸豐三年(1853年)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
但民國57年(1958年)因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
根據林氏耆老的說法,當時可以從古厝直接看到日本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
根據林氏家族沿革所記載,林式霽(1745年~1824年),字燕明,
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三都玉山鄉石壁村(今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石壁村)人,
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於弱冠之年隻身渡海來台。
來台之初,寓居淡水,入船頭行(今報關行)為夥計十餘載,
之後逐漸累積資本,自營染料生意、醬油工廠及船頭行於艋舺。
由於林氏克勤克儉,通財致富,購置田產,造福鄉里,興利除弊,經清朝政府恩授文職正八品修職郎。
林式霽育有三子,長男林瑞香,次男林攀桂,三男林清富。
後因子孫繁衍,不敷居住,三房子孫林清富在陂心(現敦化南路一段233巷一帶)另蓋了一間三合院建築,
但規模格局比林式霽所蓋房子之略小,於民國76年時遭拆除。
根據林氏家族的說法,當時家族所持有的土地,除了整個建倫里以外,
東至延吉街,南至信義路四段與安和路一段,西至忠孝復興SOGO百貨附近,北至現在市民大道,
包括現在的頂好商場、統領商業大樓、仁愛路圓環、仁愛國中小、仁愛醫院、及國泰醫院等地,
剛好都是目前台北市最精華的東區地段。
除了位於東區的土地之外,還有萬華艋舺的店面,後山埤的部分土地等等。
下圖的古今對照圖中,約略可以看出當時在大安區所持有的土地農田的範圍。
*********
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約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前即已成立,
由當時為官的林式霽(1745~1824年)家族,自艋舺龍山寺迎請分靈自安海龍山寺的觀音佛祖抵境奉祀,
分三股輪值護佑著大安地區眾善信已近兩百年。
林式霽家族原居於艋舺,於道光九年(1829年)艋舺龍山寺重建之時,捐銀拾圓參與修繕工作,
大正九年(1920年)時,子孫林禮仁捐獻金三百圓參與改建工作,
內容都記載於艋舺龍山寺的石碑與銅碑之內。
後來林式霽家族購置田產,從艋舺移居至大安庄陂心(今大安區建倫里一帶),
根據林氏耆老的說法,觀音佛祖原為林氏家族所奉祀,
然而某年發生嚴重的蝗蟲害,林氏家族以外的田地多半欠收,只有林氏家族耕作的稻田未受影響,
於是地方人士認為此乃觀世音菩薩庇佑之故,故與林氏家族商議可否將觀音佛祖輪流奉祀,
此乃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成立之開端。
大安埤心觀音佛祖會,分為三股輪值。
第一股大安字埤心(一作坡心)(民國95年值年,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林氏宗親為主要成員)、
第二股大安字龍安坡(民國96年值年)、第三股大安字十二甲(民國97年值年)等三股輪值,
早期由農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十五日依序擲筊選定酬神日,隔日舉行過爐慶典;
現今則多於農曆八月十五日筊選,農曆九月十九日前之吉日舉行酬神正戲慶典,
並需準備宴請其餘兩股代表的筵席,一併舉行筊選爐主,筊選舉行過爐慶典。
隨著大安地區的都會化,新客老戶在這裡落地生根,更讓我們感念觀音佛祖這兩百年來的庇祐,
從大水塘的埤心到高樓林立的繁華東區,一尊老佛祖,見證了這段發展。
參考資料
武財神趙玄壇信仰文化史料文獻研究中心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
在東區明曜百貨的後方,某一棟13樓大樓的一樓,門口寫著埤心林三勝公廳。
約莫有著四間店面的寬度,外面種著一排柳樹,格局看起來像廟宇的建築,
在繁華的東區街頭格外引人注目。
林家的祖先從中國福建渡海來台後,居住在萬華(現在西園路一段附近),
後來事業有成,購入土地並遷居到大安區來。
當時林氏祖先所購買的土地包括了現在的仁愛國小、仁愛國中、國泰醫院等等,
並在仁愛路四段上的富邦金融大樓的位置及
明曜百貨後方(即是現在的建倫里)上蓋了兩間閩南式的祖厝。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平地變成了高樓,農地也變成了道路,
林家的子孫很多也移居到外地去了。
在農曆的初一、十五或是祖先祭日的時候,除了宗親們會回來聯絡感情之外,
現在附近的鄰居或是商家也都會進來祈求平安。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55號
MRT 忠孝敦化3號出口
02-2721-6841
林家的祖先從中國福建渡海來台後,居住在萬華(現在西園路一段附近),
後來事業有成,購入土地並遷居到大安區來。
當時林氏祖先所購買的土地包括了現在的仁愛國小、仁愛國中、國泰醫院等等,
並在仁愛路四段上的富邦金融大樓的位置及
明曜百貨後方(即是現在的建倫里)上蓋了兩間閩南式的祖厝。
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平地變成了高樓,農地也變成了道路,
林家的子孫很多也移居到外地去了。
在農曆的初一、十五或是祖先祭日的時候,除了宗親們會回來聯絡感情之外,
現在附近的鄰居或是商家也都會進來祈求平安。
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33巷55號
MRT 忠孝敦化3號出口
02-2721-6841
【財訊週刊】以下全文引述自2014-08-27 作者:游筱燕 出處:財訊 第 458 期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01&id=4627&p=1
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601&id=4627&p=2
鮮少接觸媒體,身為林家第23世、東區建倫里里長的林正達,首度接受專訪,讓外界得以一探這神祕家族的面貌。
林家的開台祖先名叫林式霽(第15世),來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玉山鄉的石壁村(今為石獅市),清朝乾隆年間,因為故鄉土地貧瘠多為旱地,20多歲時決定渡海來台闖一闖。
來台灣時先在報關行打零工,存下錢後就在台北最熱鬧的萬華華西街、西園路附近一帶騎樓下 擺攤做生意;為免寄人籬下常被店家趕來趕去,下定決心要買下自己的店面,才開始了店面投資。在經營染料生意、醬油工廠及報關行之餘,於萬華購置了30多間 店面。林式霽的第一家店面,就位於現在的桂林派出所旁,是林家的起家厝,即使已經興建起大樓,現在林家的祖先牌位就設置在裡面。
後來龍山寺附近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拚」,不只林式霽,萬華多數的店面都被燒 光,林式霽一方面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一方面畏懼戰火再起,決定把家族重心移往市郊的大片農田「陂心」,就是今天的東區;擁有豐富田產的林式霽在東區頗負盛 名,也曾衣錦還鄉福建泉州。林式霽在台開枝散葉,3個兒子分別為大房林瑞香、二房林攀桂、三房林清富,人稱「陂心林家」,是前清時期的台北四大人家之一。
林式霽事業有成後,選擇在現址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蓋三合院,還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 築師設計,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台,後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為「陂心厝」;據了解,林家古厝是個風水寶地,稱為浮水蓮花穴,在「一鳥、 二關刀、三蛇、四蓮花」的古俗諺中是四大人家的寶穴之一。據稱,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就是得此寶穴後,聲勢規模不斷壯大,現今的業務包括金融、建設、通 訊、媒體等領域。
直至民國60年左右,政府為了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未拆除前,林家的大房、二房都住在 「陂心厝」內,三房因子孫繁衍,不敷居住,才在敦化南路233巷一帶另蓋了間三合院,位於現今的林三勝公廳對面;因城市發展需要,民國76年時亦被拆除。 為感念祖先,三房子孫和建商合建林三勝公廳,身為三房子孫的林正達辦公室便設於此,由後代輪班供奉。
隨著時代更迭、子孫愈來愈多,林家的土地在耕者有其田、375減租的制度下逐漸流失,民國60年左右,國泰蔡家開始收購林家人的地,「蔡家人的起家厝新光敦南誠品大樓就是我們林家賣給他的,當時那裡是一片爛田,不適合耕種。」林正達說。
據了解,在林式霽的3個兒子中,大兒子林瑞香早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嶄露頭角握有優勢,也是現在林家中,事業版圖最大的一支。
林瑞香的孫子林禮仁,因為從事代書工作,深知土地買賣的眉角,早在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做土地調查登記時,奠定了現在大房豐厚資產的基礎。林家大房子孫為了感念林禮仁,就在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口,與建商合建的兩座辦公大樓,特別命名為「禮仁通商大樓」,是東區的重要商辦大樓。
根據本刊調查,如今在台面上活耀的林家人幾乎都是大房子孫,他們除握有精華店面外還頗具生意頭腦,像是過去知名的七星汽水,信義路四段和通化街路口的大批發百貨等,新樹集團,寶林公司。都是林家大房做過大生意的最好見證。忠孝東路四段MISS SOFI、Adidas、三普企業大樓禮座、仁座以及敦化南路一段上錢櫃旁的Reebok等店面。
至於二房、三房呢?林正達說,早年二房同樣有不夠居住的擴建需求,原本想在現址東區粉園 處蓋祖厝,去福建載石材回台灣的路上,不幸沉沒台灣海峽,所以在東區,林家只有兩間古厝,二房也就漸漸沒落,人丁稀少。而三房為了不再讓祖產流失,才成立 了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要後代的林家子孫不要忘記林家和東區發展的緊密關聯,更要飲水思源。
林正達呼籲大家保留社會的文化資產,畢竟台北市在蓬勃發展的過程當中,已經粗暴的毀滅了各式元素和文化,大家都不應漠視。
*********
林禮仁子孫為感念祖德,將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建物命名為禮仁通商大樓
歡迎宗親轉載到其他網頁,或是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保存。
以俾後代子孫查詢。特此感謝大家!